< <找规律>>听课心得
前些天听了兄弟学校四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课题是《找规律》。心得如下:
一、 突出学生的探索活动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课始,教师先提供丰富的现实场景,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给学生以思维的方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课中,教师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综合归纳出规律。在练习两种间隔排列的物体围成一圈,这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规律时,让学生猜一猜,议一议,摆一摆,使学生的探索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 注重全员的参与和认同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课堂不是少数同学的专用场所,是一个人人都应该参与,人人都获得成功的舞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都是先由几个同学阐述他们的观点,然后再征询全班同学的意见,形成共识。这样既发挥了优等生的引导作用,又进一步使基层学生较扎实的掌握知识。特别是在理解每一种解决方法时,更是全面照顾了全体学生。因此,整堂课是以“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为基本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