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聆听了贲有林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认识三角形”,感触颇多。课一开始贲老师就呈现了许多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通过一组大桥的图片和一组生活中三角形的画面,带领学生走近了生活中的三角形;而且让学生用小棒、彩纸、铁丝等材料“做”三角形,更增强对三角形本质特征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在课的结尾,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三角形的世界,由三角形的支架联想到古代的鼎,联想到成语“三足鼎立”、歇后语“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赋予了数学课丰富的文化内涵。整节课注重激活并调度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支持对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给你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贲老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了上面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欲望。而后让学生选择小棒围三角形,让学生在操作中亲自经历不能围三角形的情况。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索研究后,老师没有对学生交流的情况急于进行评价、讲解,而是让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在学生的对比、争论中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入地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重视操作体现了贲老师对学生身心特点的尊重。数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做三角形时可以用纸折、用笔画、用小棒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三角形建立比较准确、清晰的表象;数学规律的探索更是离不开动手操作: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时,操作便于学生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促进抽象思维活动的展开。
当然,贲老师的课还有许多的精妙之处,值得我不断去挖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