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贲友林老师的《找规律》有感
听了贲友林老师的《找规律》一课,非常佩服贲老师的教学智慧。无论是他的教学基本功,还是他的课堂教学各方面都值得我好好去学习。
本课从结构上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新授一,贲老师通过让学生画○和△,让学生明白○和△是间隔排列的,在汇报○和△的个数关系时,学生用了一一对应进行阐述,不知不觉中,学生明白了第一个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学生之所以能这样“轻而易己”的说出一一对应,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把握,他了解到学生在原有训练中,早就见过了用图形来表述规律。所以贲老师并没有按教材的编排,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规律。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要与原认知结构中的部分知识形成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的意义在心理上获得了建构,也就是同化的过程。
新授二,贲老师通过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哪些物体是间隔排列的,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又一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刚建立的新知中,学生利用刚学生的知识,很容易解答了老师的问题。随后,老师又将主题情境图,用○和△的方式进行提升,既学习了新知,又沟通了学生头脑中的旧知,更巧妙地体现了数学的第二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主题情境图中,只表示了一个个特殊的事物的排列规律,而用○和△来表示,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这个一般的知识,却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这是贲老师的高明之处。贲老师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困难。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自主活动”是积极的,“智力参与”是充分的,效果是明显的。仔细分析一下,也就是学生能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适当的认知结构中去,能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用自己的语言对其重现编码,对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性作出自己的评价和调整,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在心理上获得确定的意义。
新授三,贲老师通过“找朋友”舞蹈的队形变化,用了四个层次,让学生经历由“不封闭图形”到“封闭图形”的变化中,掌握了间隔和物体的变化规律,即由“物体数比间隔数多一”到“物体数等于间隔数”。这个部分的内容设计,不可谓不巧妙,“封闭图形”中,物体数和间隔数的关系的揭示,是老师用了“转化的思想”,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经验,由旧引新,一步一步地演变,学生渐渐明白了规律,学得是那么的自然,掌握得又是那么的深刻。
综合四,这个部分,完全是生成的知识,当学生学完了整节课的内容后,老师问到,一只手有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全班齐答:有4个。那两只手有多少个手指,多少个间隔呢?学生的答案是不同,8个间隔、9个间隔、10个间隔,但理由却又是那么的合理。让我们真正感到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自主活动”是积极的,“智力参与”是充分的,效果是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原来的“不封闭图形的排列”到现在的“封闭图形的排列”,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更加分化和综合贯通,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
贲老师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各道例题之间的过渡,都能通过相关联的数据进行衔接,让学生觉得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不是间断的,感觉处处都能运用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而不是解决一道例题再来一道例题。学生也在每个情境中不断反复的抽象,反复的叙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反复经历观察、思维、想象、抽象等过程,来感受一一对应。贲老师不断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利用有限去想象无限,与上面具体可感的直观形象进行比较,利用学生建立起来的表象再次感受一一对应,这不能不说是贲老师精心预设之处。除此以外,课堂中的提问,对学生的鼓励语言,也是非常的简练,很有启发性。诸如“只要我们不断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等等这些话语让学生逐步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贲老师的板书非常的简洁,字迹工整清楚,设计的科学合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学生理解重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