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管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为“木桶理论”的观点,它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一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恰取决于构成木桶最短的那块板”。若以借喻人之德才之间的辨证关系也许是最恰当的,一个人主要包括德才两方面,知识和才能体现他具备什么样的本领为社会服务,思想品德表现他为什么样的对象服务,在德与才关系中,德调节着才的作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有才无德的人很难将其才识完全奉献给社会,有的甚至危害社会。事实表明,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个学生功课再好,如果他不具备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个高分低德的畸形儿。正如但丁所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发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21世纪对未来的社会公民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不仅要聪敏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人格的健全及心理的健康,如果一个连如何做人都不懂,连最起码的正直、诚实理解、宽容、遵纪守法都不讲,连一点挫折、不公、不平、不顺都不能忍受,分不清真假美丑,他有再多的技能、再多的学识又有何用?
现代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这三个要义强调的是:个性、差异和发展,这就为德育提出了新课题。以往的德育是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偏重于国家、社会、集体的公众道德教育,而对于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自我道德关心不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注重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求善、向上的自主追求,重视个人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事实上一个人越是自觉地认识到社会及其发展对自己的要求,他的潜能和优越之处越有可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心理教育应当成为当今学校德育的扩展和延伸,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据专家统计分析,学校中正常的学生是大多数,问题学生毕竟是少数。在这些问题学生中,障碍和焦虑也是少数的,较多的是适应不良,或自我认识不足。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施心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兼顾心理障碍,也就是以共性问题为主,先普及后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完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使他在遇到挫折和心理冲突时,能自觉、不自觉地解脱自己的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和压力,恢复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平衡,在各种问题中得到某种解脱和选择
《笑林广记》有一笑话:一个士兵在战斗中受了箭伤,他拖着中箭的大腿去看医生。医生操起剪刀,一把剪断箭杆,便打发伤者离开。伤者大喊:“箭矢还在大腿里面呢!”医生说:“我是外科医生,只管外面,不管里面。”笑过之余,还是颇为令人深思的,曾几何时你是否也扮演过这样的医生,又或者此刻正是那位医生。心理教育的过程从心中来到心中去,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担负着“人类心灵工程师”的重任,可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