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约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P39-40内容及“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整除的意义。
2、 知道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约数和倍数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师生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 你和母亲是一种什么关系?(母女关系)母女关系还可以怎么说?(XX是XX的母亲,XX是XX的女儿)
3、 引导理解: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观察分类,理解整除的意义。
1、 计算下面各题。
15÷3= 20÷7= 1.5÷3= 28÷7=
10÷3= 28÷0.8= 33÷11= 25÷11=
3.3÷1.1=
你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吗?(10÷3、20÷7、35÷11除不尽)
除不尽是什么意思?(不能得到一个有限小数的数)
可以怎样处理?(用近似值表示,或用余数表示)我们就用余数表示。
交流计算结果。
2、 根据被除数、除数、商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学生交流,并说明理由。
(1)15÷3=5 28÷7=4 33÷11=3
(2)10÷3=3……1 20÷7=2……6 35÷11=3……2
(3)1.5÷3=0.5 28÷0.7=40 3.3÷1.1=3
3、 揭示整除的意义。
像第(1)组算式那样,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利用第(1)组算式,练习“整除”两种说法。
举例说整除。
4、 练习。
下面各题中,哪几题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
(1)51÷3=17 (2)9÷18=0.5
(3)38÷17=2……4 (4)12÷12=1
(5)91÷7=13 (6)8÷6=1……2
学生找出以后,说明理由,并同桌互相说说整除的两名话。
三、认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 揭示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像(1)(4)(5)这样一些整除的算式,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因为15能被3整除,所以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以下学生练习。
2、利用学生举的整除的算式,练习说两名话。
3、约数和倍数之间是什么关系?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互依存的关系)
5、 出示:
21和7 2和8 24和8 1和37 36和6 5和45 12和48 10和30
提问:每组中的两个数都是整除关系吗?具体可以怎样说说它们的关系?(练习说4名话)
指名说后,小组选择1到2个说说。
2、 游戏:找朋友。
每位学生一张数字卡片:1-48
说明游戏规则:如果你的数字和老师的数字存在整除、约数、倍数关系就是老师的好朋友,你就向老师表示一下,挥挥手。
1、 老师出示:2
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说理由。
2、 老师依次出示:3、5
问:30号同学,你为什么表示了三次?(30同时能被2、3、5整除)
3哪些同学一次也没有表示过?请站起来说说你是几?(7、13…….)
如果老师是几,你们就都是我的好朋友了呢?(是1)
如果老师是1,你们就都是我的好朋友了,说明了什么?(任何整数都能被1整除,所以任何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
4、如果老师是0,你们还是我的好朋友吗?你知道了什么?(0能被任何不是零的整数整除,所以0是任何不是零的整数的倍数,任何不是零的整数也都是0的约数。)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