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那么,如何引领着孩子步入语文世界,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呢?那就要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自由开放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尽享其中魅力。
一、 以趣激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习兴趣在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开发智力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如在教学《赶海》这课时,教师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你们看过大海吗?知道什么叫赶海吗?想去赶赶海吗?”这些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出来,他们有的说:“我去过海边,大海可美了!”有的说:“哈,海边有好多好多贝壳,捡贝壳可有趣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想去了解一下什么是赶海?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海边赶海,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这样的导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还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了一盆月季花,让学生亲自感知月季花在形状、色彩方面的美及花瓣的幽幽清香,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充分质疑:月季花的香味飘到了哪儿?为什么是花瓣飘香而不是花儿飘香……学生在亲临体验中产生问题,顿时引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 以情入学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
如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要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在精美的动画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孩子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跳起来,眉飞色舞、欢呼雀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
又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时,教师精心创设了“与小女孩相比自己对妈妈怎么样”这一生活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学生急不可待地诉说着自己与妈妈的故事,回味着妈妈给自己的点点滴滴的爱,尽情地抒发自己对妈妈的爱。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又一次的升温。学生们在谈说之间,逐渐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进一步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心,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
三、 以思促学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语义、体会语境、感悟语情,大胆思辨,各抒己见。在思考、感悟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如《黄河的主人》一文围绕“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这个主线来写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可以选一方面,也可以选几方面。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也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非常显著,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让我们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在课堂这片天地中自由展现自我,尽情汲取知识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