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在“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中的应用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 周云
长期以来,练习课在语文教学课堂体系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练习没有阅读教材那样具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加之传统练习课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因此,练习课气氛沉难以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笔者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同样具有以上困惑,对练习这一主题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在阅读了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查看优秀课例中从别人吸收优点,在自己尝试教学后,进行反思。我渐渐发现练习课绝对不是鸡肋,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请看以下一个教学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5》
师: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每天上学放学总要经过街道,总会看到各种琳琅满目的店铺招牌。
你能回忆一些与我们分享吗?(学生充分调动回忆,利用生活经验,讲述自己路遇的店铺名称。)
师:你每天上学要经过这些店铺(出示练习中列举的八个招牌),你知道这些店铺的经营范围和特点吗?生:超市、百货、商场、商店是卖衣食住行各类商品的。电子城有各类电子设备,楼市卖楼房,快餐店卖快餐。典当行是典押物品换取现金,自选商场主要是强调自助服务。
师:你们懂得挺多,说得头头是道。皇甫东打算开个超市,现要面向我们班公开征集超市店名,要求新颖而有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生:他的店开在哪条路上,可以用附近的路名,方便寻找。
生:也可以用他的姓名做店名,“皇甫超市”,将来可以打品牌、上市。
生:我觉得超市很多,怎样经营很关键。可以叫“满意超市”,展示其优良的服务态度。
师:店名算是有了,可是,第一批货物到位后,皇甫东又犯愁了,怎么分类是个难题呀!
(师出示二十种货物名称,学生仿照例子进行归类。)
师:你们今天帮了皇甫东大忙了,看来学好语文用处真大。
案例中,讲述路遇的店铺,分析店铺的经营范围及特点,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最熟悉的就是街头各式各样的店铺了。起店名,略高于生活,有挑战性,因为虚拟了“皇甫东”这个人物,就有了合理的生活情境,孩子们一度认为自己有责任帮这个忙。于是,孩子的情感态度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在“助人”的情景之中,享受这份平时不易发生的“职责担当”。货物分类是拓展,是为了考查孩子们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自始至终的情境渲染下,这种拓展练习要比单纯地做一道习题高明许多,它需要调动以往在超市选购物品的经验,需要明确每一件物品的种属,需要准确地表达分类的理由等,有趣的言语实践是孩子们所向往的语用学习方式。因此不要小看语文书中练习,每一个练习都是值得推敲、细细琢磨的,每一个练习都是有它独特的教学价值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精心编写教材中的“练习”,紧扣年段目标,在低、中、高年级分设“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集中呈现各类语言现象,紧密联系生活,为儿童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铺设道路、指引方向。让学生来源于课本,后又回归生活,始终围绕这“语文与生活”主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习得”的环境。
那么为了突显“语文与生活”这一理念,通过哪种教学策略来实行呢?那就必须实施“对话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无疑也要有这种意识。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是引发学生与教科书对话动机的先决条件。
“语文与生活”话语模式不再是教训式、说教式,而是设置话语情境,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对话模式,将学生作为“你”凸显出来。诸如:“你觉得这首诗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就是讲池塘里的水为什么那么清,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为什么?”……教科书对于学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者,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尊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教材编者视学生为平等对话主体的又一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与生活”正是倡导学生以活动的方式来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如《练习2》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心词典’,也来当一回‘王小丫’”。诸如此类内容的安排,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开放的活动方式,在帮助学生对本单元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巩固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学生心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与生活”内容的安排,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性,更难得的是重视作为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如:《练习3》在让学生知道作文的修改方法以后,要求学生“试着用上面的方法修改下面的一段话”;《练习5》让学生“读读下面的风速歌,并试着用这个方法来推测风速,看跟气象台报告的风速是不是接近”;《练习6》的“你能试着补充相声中省略掉的内容吗?”如此安排和设计,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不作统一要求,使所有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图式基础上都能找到对话的基点。可见,教科书内容设计上的开放性和弹性,促进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提高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与教科书对话的能力。
学生经过与文本、编者、自我的对话之后,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范围、程度上存在差异,与他人对话的必要性就产生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间的合作对话比师生间对话更容易接受。具有对话意识的教科书就应引导学生进行同伴之间的合作对话。“语文与生活”努力体现了提倡学生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你们那个地方有这样的俗语吗?搜集几条,跟同学们交流交流。”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与同伴对话中既学习了语文,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
综上所说,教学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的时候,教者一定要树立对话的意识,从文本出发,落实编者的意图,鼓励学生自我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对话,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达到提高自己语言素养的目的。